公司治理與董事人數

Note4.經營管理團隊-董事會(3)

巴菲特:

對於剛才討論的董事會,我相信董事們的人數應該相對地少 ─ 比如說,十位或更少 ─ 並且大部分應該來自外部。外部董事成員應該建立CEO的績效標準,並且也應該要在他不在場的情況下定期集會,以便根據那些標準來評估他的績效。

For the boards just discussed, I believe the directors ought to be relatively few in number - say, ten or less - and ought to come mostly from the outside.  The outside board members should establish standards for the CEO's performance and should also periodically meet, without his being present, to evaluate his performance against those standards.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1993.

筆記:

( 王者之劍,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The_Boy_s_King_Arthur-74.jpg。 )

要是在公司中沒有一位具控制能力的股東,那麼巴菲特建議至少要做到以下3點:

董事會的人數應該相對地少

巴菲特建議在第一種情況下的董事會人數最多不應該超過十位,這樣的建議有兩個好處,首先,付給董事會的酬金一般來說會較少,這省下來的酬金就會回到股東口袋;其次,董事會在進行決策時一般來說就會比較謹慎,股東可以降低「多數決」時沒有人需要負責的風險。

大部分應該是外部董事

外部董事,也就是獨立董事,他們應具備專業知識,並限制持股及兼職狀況,而且在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可以和公司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係。優秀的外部董事能代表股東監督董事與管理者,而且還能提供內部董事們多元的見解。

必須建立CEO的績效標準

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要是CEO的表現很平庸或差勁時,那麼董事們就有責任代表所有人將那管理人員換掉;但是CEO一般來說是董事們所聘請的,要是他們之後又換掉CEO,豈不是自打嘴巴?因此外部董事們也必須代替股東監督CEO的績效,萬一CEO績效很糟糕,而且董事們又不換掉CEO,那麼外部董事就必須要有所做為。

雖然這篇文章只是在談公司治理,表現上看起似乎和投資人無關,但是大家別忘了,當你投資了這家公司,你就是所有人,或許你沒有控制權,但是你至少應該知道一下你的圓桌騎士在做什麼。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文章分類 1.董事會情況 標籤: , , , , , , , , ,